教育孩子的辦法是什么?成就一個孩子,不能光靠老師,也不能光靠家長。
家長常常擔心:自家孩子能在學校受到好教育嗎?老師常常困惑:怎樣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其實,大可不必。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孤軍奮戰,因為孩子的成長成才,既離不開家長,也離不開老師,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一起努力為孩子的未來創造可能。

教育孩子的辦法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原本屬于校外無論是學科還是非學科的教育任務被分割給了學校與家長。一方面,家長對于學校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但是另外一方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愈來愈凸顯出來,似乎某種意義上講,此時才是真正進入了“拼爹拼媽”時代。
因此,“雙減”政策不僅考量著政府,也同樣考量著學校和家庭。對于學齡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基本就被劃分為了居家時間與學校時間,那么孩子的成長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所囊括。
或許不必區分這兩者孰輕孰重,因為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方向。我們僅僅從他們本身特點來分析一下,如何更好的或者說更有效率的促進孩子的進步。

家庭教育孩子的辦法?
對于家庭教育,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學校學的東西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蔽覀兿炔挥懻撨@里的教育含義是否全面,但我們可以看出,教育至少有大部分重點是在于人格、內涵的培養,而這其實正是家庭教育所應該重點關注的。
家庭教育的優越性在于一是時間上的比重和靈活性,相比學校,孩子更多時間在家里或課外,并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二是情感上的紐帶作用,家庭教育具有用血緣和親緣關系對子女產生影響的優勢,可以利用親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對子女進行教育;三是資源上的優勢,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學校的時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資源,從社會交往到旅行考察,從各種媒體到網絡資源等多種途徑進行教育。
但這也產生了一些弊端,因為家庭教育里面,教育者的角色是由父母擔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具有足夠的教育水平與先進的教育理念。這就導致了從客觀來看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是參差不齊的。
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優秀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可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但也有些家長自以為了解孩子或者并沒有深究孩子習慣性格表現背后的原因,就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引導規劃,那可能效果只會“事倍功半”。
因此,家庭教育對家長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專業的家庭教育咨詢機構來幫助自己,與自己一起來對孩子進行培養。

學校教育孩子的辦法
再來看學校教育。著名作家龍應臺有段精彩的論述:“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首先毋庸置疑,學校對于孩子來說,重點在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這種培養是由國家統一制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學校的教育內容有系統的整體框架,會依據不同年齡段進行有序列、有層次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整體發展。
而我們結合龍應臺的話來看,用功讀書不僅僅是獲取了知識,在知識之上,還有思維與能力的培養。這方面,則是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知識水平的增加,逐漸由家庭教育過渡到學校教育的。
此外,學校還為孩子提供了一個“社會的”、“群體性的”環境,孩子在這種集體氛圍里,能夠不自覺的建立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短板。簡而言之,家庭教育更加針對于“個性與內在的培養”,而學校教育則更體現了“共性與外在的塑造”。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是家長培養孩子習慣就可以,也不是學校教教孩子知識就完事。家長應該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學校也要更多的關注孩子的素質教育,因材施教。
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在教育這條艱難的路上,只有老師和家長齊心協力,孩子們才學的更好。
關注獲取,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劃資訊
